【摘要】 目的 研究非斜視性屈光參差對雙眼視的影響。方法 對89例遠視性屈光參差進行Worth四點燈、Bagolini線狀鏡、同視機、立體視圖譜檢查。56例正常人作對照組。結果 隨著雙眼屈光參差度數(shù)的增加,四點燈遠距離抑制的發(fā)生率逐漸增加,立體視銳度增加。Bagolini線狀鏡檢查大部分患者具有融合功能。同視機檢查屈光參差患者融合范圍小于正常組(P<0.05),大部分患者具有遠距離立體視。結論 屈光參差影響雙眼視功能的發(fā)育及建立,但不能完全破壞雙眼視功能,屈光參差患者仍存在相對弱的融合功能和粗略的立體視。
【關鍵詞】 屈光參差 雙眼視 融合 立體視
屈光參差是影響雙眼視覺建立和發(fā)育的重要原因。為全面反映屈光參差患者的雙眼視覺狀態(tài),本研究對89例遠視性屈光參差患者進行Worth四點燈、Bagolini線狀鏡、同視機、顏氏立體視圖譜等一系列知覺檢查,深入探討非斜視性屈光參差對雙眼視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屈光參差組 我院2004年5月至2005年9月眼科門診的遠視性屈光參差患者89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45例,年齡7~26歲,平均(12.6±2.8)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一眼裸眼視力≥1.0,對側遠視眼裸眼視力≤0.8。②均為遠視性屈光參差,以往無弱視治療史。③除屈光參差外無其他眼部疾病。④經(jīng)色盲圖譜檢查色覺正常。⑤經(jīng)角膜映光和交替遮蓋檢查排除斜視。⑥患者智力正常,檢查合作,能夠正確理解知覺檢查的內容。
1.1.2 正常對照組 正常人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 年齡7~20歲,平均(11.2±3.1)歲。雙眼視力≥1.0,無屈光不正,無斜視、色盲及其他眼部疾病,智力正常,檢查合作。
1.2 方法
1.2.1 Worth四點燈檢查 令患者戴紅綠眼鏡,分別站在距四點燈6 m處和33 cm處。當患者描述為4個燈時,記為融合;當患者遠距離和近距離均只看到2個或3個燈時,表示患者存在單眼抑制;當患者在遠處看到2個或3個燈,而在近處看到4個燈,則表示患者存在中心抑制,周邊融合。
1.2.2 Bagolini線狀鏡檢查 當患者看到2條互成直角相交在點光上的斜行亮線,則為正常;當患者看到一條為連續(xù)的斜線,一條斜線中央中斷,則為中心抑制,周邊融合;當患者僅看到一條亮線,則為單眼抑制。
1.2.3 同視機檢查三級雙眼視功能。
1.2.4 顏氏立體視圖譜檢查 受檢者戴紅綠眼鏡,將紅鏡片置于右眼前,檢查圖放于注視眼前40 cm處,在自然光線室內進行。
1.2.5 屈光狀態(tài)檢查 托品酰胺眼水點眼,5 min/次,連續(xù)4次,30 min后用電腦驗光儀驗光,確定屈光參差組受檢者的屈光度。
1.2.6 屈光參差的定量方法為等值球鏡度差值法。等值球鏡的計算公式為:DS+DC/2(DS為球鏡度數(shù),DC為柱鏡度數(shù))。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應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Pearson相關性分析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Worth四點燈檢查結果 當屈光參差≤2 D時,四點燈遠近距離均顯示融合;當屈光參差>2 D時,隨著屈光參差的度數(shù)的增加,四點燈遠距離抑制的發(fā)生率逐漸增加;其中,2例遠近距離均抑制出現(xiàn)在雙眼屈光參差>5 D時。不同屈光參差組之間四點燈檢查結果的差異具有顯著性(χ2=47.202,P<0.01),見表1。
2.2 Bagolini線狀鏡檢查結果 中心抑制為4例,屈光參差>4.0 D。單眼抑制1例,屈光參差4.5 D。其余患者均可看到2條相交于點光源的連續(xù)的斜線,但患者感到患眼看到的亮線比對側眼看到的亮線暗和細,同時較單眼注視時所看到的亮線暗和細。隨著雙眼屈光參差度數(shù)的增加,這種感覺越明顯。
2.3 同視機檢查結果 均具有同視知覺。融合功能檢查:正常組融合范圍為20.66°±4.96°,屈光參差組融合范圍為14.00°±4.92°,兩組融合范圍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t=2.891,P<0.05)。立體視檢查:無立體感6例,屈光參差均≥5.0 D。其余患者均有立體視。
2.4 顏氏立體視圖譜檢查 立體視銳度的增加與屈光參差的度數(shù)呈直線正相關(r=0.602,P<0.01),見圖1。隨著屈光參差度數(shù)的增加,立體視銳度的平均值逐漸增加。不同屈光參差組的立體視水平的差異具有顯著性(χ2=37.690,P<0.01),見表1。
3 討論
屈光參差是引起兒童弱視及影響雙眼視建立和發(fā)育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以往對屈光參差與雙眼視關系的大量研究僅局限于對屈光參差患者立體視的調查,而忽視了對融合功能的評價。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屈光參差度數(shù)的增加,四點燈遠距離抑制的發(fā)生率逐漸增加,這與立體視水平的下降相一致。Brooks等[1]認為,隨著屈光參差度數(shù)的增加,四點燈檢查的抑制范圍逐漸增加。Simpson[2]認為屈光參差患者雙眼視功能的下降是由于非正視眼的局部抑制所引起,而不是由于單眼的分辨率降低。當屈光參差>5 D時,本研究有2例出現(xiàn)遠近距離均抑制。Tomac等[3]報告有3例遠近距離抑制,這說明當屈光參差度數(shù)足夠大,可導致單眼抑制的發(fā)生。
雖然本研究在全部患者中四點燈遠距離抑制的發(fā)生率為35.9%,而線狀鏡中心抑制的發(fā)生率僅為4.5%。大部分線狀鏡檢查的結果為患眼所注視的亮線變暗或變細。這與Brooks等[1]和Tomac等[3]的結果一致。Tomac等[3-4]認為四點燈遠抑制近融合是因為物體越近視網(wǎng)膜成像越大,雙眼競爭消失,融合變容易。兩個結果的差異反映了融合強度的不同,線狀鏡是患者真實的知覺狀態(tài)的反映,而四點燈實驗是分離實驗,紅綠鏡片激起雙眼競爭。如果線狀鏡融合而四點燈遠距離抑制,說明融合反應較弱。當物像落在遠視眼的視網(wǎng)膜之后,導致黃斑中心凹的刺激減弱,引起雙眼視網(wǎng)膜成像清晰度和物像大小不同,導致融合的減弱[5]。而雙眼視是存在于人類視覺系統(tǒng)的純雙眼過程,視覺中樞的雙眼視細胞僅對雙眼的刺激起反應,這一過程易被單眼的物像模糊所破壞[6]。因此線狀鏡的檢查結果從另一方面也解釋了立體視下降的原因。本研究中線狀鏡檢查1例單眼抑制,4例中心抑制,均為屈光參差>4 D。這說明當雙眼屈光參差度數(shù)相差較大時,仍然具有發(fā)生中心抑制,甚至單眼抑制的可能性。
隨著屈光參差度數(shù)的增加,立體視水平下降。當屈光參差>1 D時,立體視水平明顯降低;當屈光參差>5 D時,立體視銳度均為800″。Halit等[7]和Brooks等[1]實驗性屈光參差的結果顯示,當相差1 D時,可導致立體視水平下降。Lovasik等[8]認為應用Titmus立體視檢查圖立體視達到40″,所允許的屈光參差為0.5 D,應用隨機點立體視檢查圖立體視達到40″,所允許的屈光參差為1 D。Weakly[9]認為,當屈光參差>1 D時,立體視水平明顯下降。
綜上所述,雖然屈光參差可以導致立體視水平的下降,融合強度的減弱和融合范圍的縮小,但并不能完全破壞雙眼視覺。當雙眼屈光參差相差>1 D時,其對雙眼視的影響就已經(jīng)開始。因此,在視覺發(fā)育的關鍵期,小度數(shù)的屈光參差應該盡早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 Brooks SE, Johnson D, Fischer N. Anisometropia and binocularity[J]. Ophthalmology,1996,103(7):1139-1143.
[2] Simpson T. The suppression effect of simulated anisometropia[J]. Ophthalmic Physiol Opt,1991,11(4):350-335.
[3] Tomac S, Birdal E. Effects of anisometropia on binocularity[J]. J Pediatr Ophthalmol Strabismus,2001,38(6):325-326.
[4] Tomac S. Anisometropia and binocularity[J]. Ophthalmology, 1998,105(1):1-2.
[5] Von Noorden GK. Binocular vision and ocular motility[M]. Therapy and Management of strabismus,4th ed. St Louis: Mosby,1990:221.
[6] Wolfe JM, Held R. Shared characteristics of stereopsis and purely bincular process[J]. Vision Res,1983,23(3):217-227
[7] Halit O, Velittin O.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ly induced anisometropia on stereopsis[J]. J Pediatr Ophthalmol Strabismus,2000,37(4):214-218.
[8] Lovasik JV, Szymkiw M. Effects of aniseikonia, anisometropia, accomodation, ratinal illuminance, and pupil size of stereopsi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85,26(5):741-750.
[9] Weakley DR J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onstrabismic anisometropia, amblyopia, and subnormal binocularity[J]. Ophthalmology,2001,108(1):16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