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油杰 作者單位:山東省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喉科,山東菏澤,274000
【摘要】目的 探討CT診斷和鼻內鏡手術治療霉菌性鼻竇炎的療效。方法 對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霉菌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CT診斷以及鼻內鏡手術治療等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90例治愈,治愈率達97.83%。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鼻內鏡顯示傷口愈合,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干酪樣物及膿性分泌物。有2例患者術后未遵醫(yī)囑定期來院檢查,分別于術后3個月和6個月出現(xiàn)復發(fā),經二次手術后治愈。結論 CT診斷可以明顯提高霉菌性鼻竇炎的診斷率,鼻內鏡手術治療的創(chuàng)傷小,療效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能夠徹底清除鼻腔和鼻竇內的病變,保證鼻腔鼻竇引流通暢,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霉菌性鼻竇炎,CT 鼻內鏡手術,臨床分析
霉菌性鼻竇炎又稱真菌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一種由鼻腔的霉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近年來,由于環(huán)境污染、抗生素濫用,霉菌性鼻竇炎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約占慢性鼻竇炎的6%-13%[1],引起了臨床醫(yī)生的關注。CT檢查在臨床的普及以及鼻內鏡技術的推廣,使得該病的診斷率和治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霉菌性鼻竇炎患者92例,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xiàn)對其臨床表現(xiàn)、診斷和治療等臨床分析報告如下,旨在為該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霉菌性鼻竇炎患者92例,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齡22歲-74歲,平均(32.4±11.8)歲;病程2個月-18年,平均(6.9±2.4)年;伴有過敏史19例,慢性鼻竇炎7例,鼻息肉手術史者4例,哮喘2例。臨床表現(xiàn):鼻塞86例,頭痛74例,流鼻涕61例,鼻出血25例,鼻腔有異味16例,嗅覺減退31例。鼻內鏡檢查:鼻腔黏膜或鼻甲充血78例,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58例,鉤突肥大或息肉樣變45例,中鼻道息肉29例,鼻中隔偏曲16例,鼻腔干酪樣或膿性分泌物11例。CT檢查: 鼻腔和鼻竇可見高密度的軟組織塊影,伴有點狀或斑狀鈣化影。病變位于上頜竇者75例,同時累及篩竇者9例,累及蝶竇3例;僅位于蝶竇者11例,其中累及篩竇者5例;位于鼻中隔偏曲側者5例,位于偏曲對側1例。根據慢性鼻-鼻竇炎分型標準可分為:Ⅱ型68例,Ⅲ型24例,雙側病變51例,單側病變41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或局麻后行鼻竇內窺鏡手術,術前3天每天口服潑尼松抗感染。根據CT檢查結果開放病變鼻竇。首先在鼻內鏡直視下切除鉤突,清理鼻腔息肉和病變黏膜,用反咬鉗使上頜竇開口擴大,清除竇腔內的干酪樣和膿性分泌物,注意保護正常竇腔黏膜,再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篩竇病變者開放篩竇,蝶竇病變者開放蝶竇。對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者行相應的矯正、切除處理。術后用凡士林油紗條填塞鼻腔。
1.3 術后處理及隨訪 術后48h撤出鼻腔內的凡士林油紗條,并用生理鹽水和甲硝唑沖洗液每天清洗鼻竇,布地奈德鼻噴劑噴鼻,共1個月,此后每周清洗一次,維持2-3個月。術后6個月每月1次來院復查,行鼻竇鏡下術腔換藥一次,并清除腔內囊泡息肉,解除術腔粘連,對竇口狹窄者重新擴大。術后半年按照標準[2]對手術療效進行評估。
2 結果
術后6h對患者進行療效評估,本組患者90例治愈,治愈率達97.83%。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鼻內鏡顯示傷口愈合,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干酪樣物及膿性分泌物。有2例患者術后未遵醫(yī)囑定期來院檢查,分別于術后3個月和6個月出現(xiàn)復發(fā),經二次手術后治愈。
3 討論
霉菌性鼻竇炎根據霉菌停留的位置可以分為2種[3]:非侵襲性霉菌性鼻竇炎,霉菌停留于粘膜表面;侵襲性霉菌性鼻竇炎的霉菌已經侵犯至粘膜內的血管甚至骨壁。本組患者術后病理結果顯示均為非侵襲性霉菌性鼻竇炎。
霉菌又稱為真菌,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就有上千種,其中致病型為50多種,容易引發(fā)耳鼻喉疾病的就有20多種。臨床病理顯示90%左右的患者為曲霉菌性鼻竇炎,少量為念珠菌、毛霉菌等其他菌。霉菌是條件致病菌,其在呼吸道中長期存在而不會引發(fā)臨床癥狀發(fā)生。當人體的免疫力下降、長期使用抗生素等原因會誘發(fā)霉菌大量繁殖,引發(fā)真菌感染。所以,無論是鼻炎、鼻竇炎患者還是正常人群,其鼻腔和鼻腔分泌物霉菌培養(yǎng)幾乎都呈現(xiàn)陽性,單純依靠霉菌培養(yǎng)結果無法確診霉菌性鼻竇炎[4]。本組患者鼻腔黏膜或鼻甲充血78例,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58例,鉤突肥大或息肉樣變45例,中鼻道息肉29例,鼻中隔偏曲16例。
近年來霉菌性鼻竇炎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筆者分析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1、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就診率提高;2、抗生素濫用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鼻竇內菌群失調;3、臨床對霉菌性鼻竇炎的關注不斷加深,CT檢查的推廣使用,降低了誤診和漏診率。
霉菌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鼻塞、流鼻涕、頭痛、鼻腔異味等,其臨床表現(xiàn)與慢性鼻炎、鼻竇炎相似,缺乏特異性。CT檢查的推廣使用使霉菌性鼻竇炎的診斷率明顯提高。鼻竇CT檢查可以顯示患者病變的部位、大小以及有無鼻中隔偏曲的。CT檢查為臨床手術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但最終確診還需要根據霉菌學和病理學檢查。霉菌性鼻竇炎CT表現(xiàn)主要特征[5]為:1、多屬患者為單側發(fā)病,且以上頜竇發(fā)病率最高,其次為篩竇和蝶竇。本組病變位于上頜竇者75例,同時累及篩竇者9例,累及蝶竇3例;僅位于蝶竇者11例,其中累及篩竇者5例;位于鼻中隔偏曲側者5例,位于偏曲對側1例。2、鼻竇腔內有斑點狀鈣化灶或軟組織塊影。本組64.13%(59/92)的患者有鈣化灶。3、鼻竇腔骨壁增厚,部分伴有破壞,竇腔縮小。本組患者70.65%(65/92)竇腔縮小,31.52%(29/92)患者出現(xiàn)骨壁破壞。
霉菌性鼻竇炎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治療,其關鍵是徹底清除竇腔內的真菌、息肉和肉芽組織,使鼻竇引流通暢,改變霉菌的生存環(huán)境,防止復發(fā)[6]。鼻內鏡手術可以有效地清除鼻腔及鼻竇內的病變,擴大上頜竇開口,部分切除中鼻甲,矯正鼻中隔偏曲,保證竇腔引流通暢。術后定期用生理鹽水沖洗,防止感染,促進疾病的痊愈,降低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CT診斷可以明顯提高霉菌性鼻竇炎的診斷率,鼻內鏡手術治療的創(chuàng)傷小,療效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能夠徹底清除鼻腔和鼻竇內的病變,保證鼻腔鼻竇引流通暢,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熊奇斌,柴先奇,羅許勇等. 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36例臨床分析[J]. 當代醫(yī)學,2010,18(209):18-19.
[2] 劉振宇. 鼻竇鏡手術治療霉菌性鼻竇炎21例臨床分析[J]. 2009,6(7):41-42.
[3] 黃煒. 鼻內鏡手術治療霉菌性鼻竇炎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104-105.
[4] 王全桂,畢青玲,肖水芳. 26例變應性真菌性鼻-鼻竇炎臨床分析[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雜志,2009,23(4):167-169.
[5] 徐海兵. 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霉菌性鼻竇炎32例臨床分析[J]. 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8,6(5):10-11.
[6] 孫庭強. 42例霉菌性鼻竇炎臨床分析[J]. 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8:252-253
(信息來源:創(chuàng)新醫(yī)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