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病因與感受邪毒、五志過極、先天稟賦不足等有關(guān)。病機則可歸納為陰虛火旺、肝郁痰阻、氣滯血瘀三方面。
陰虛火旺 反復(fù)感受外邪,或鄰近器官邪毒染及;或熱病之后致陰液耗損,肺腎陰虧,津不上承,咽失濡養(yǎng);或因虛火內(nèi)生,上灼于咽而生;或因煙酒過度,燥熱內(nèi)蘊,灼津爍液;房勞傷腎,水不濟火;素體陰虛,郁而化火,循經(jīng)上灼咽部,發(fā)為咽病。
肝郁痰阻 因情志抑郁,思慮過度,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水津不行,聚濕成痰,壅阻咽嗌致成本病。
氣滯血瘀 手少陰心經(jīng)沿食道則滯于咽部;邪毒久留,氣郁而滯,延宕不散,遏血而瘀,阻于咽內(nèi),氣血瘀滯,郁而化熱,發(fā)為喉痹。
辨證分類
1.陰虛火旺 咽干不舒,微癢微痛,咽部有異物感,惡心,干嘔,咯痰不爽,口干善飲,大便干結(jié)。局部檢查:咽部粘膜充血暗紅,干澀少液,小血管擴張網(wǎng)布,咽后壁淋巴濾泡散在性增生。苔少或光剝,舌質(zhì)紅,脈細(xì)數(shù)。
2.肝邪痰阻 咽部干燥隱痛,終日不舒,咽中梗梗不利,似有異物,頸部作脹,胸脅悶痛,痰液多而粘稠,惡心,情志不舒則加重。局部檢查:咽壁濾泡增生呈顆粒狀,高突成片。苔薄膩,脈弦滑。
3.氣滯血瘀 咽部干痛或刺痛,干燥灼熱,喉間梗塞感,但飲食吞咽如常。局部檢查:咽后壁淋巴濾泡腫脹,咽側(cè)束肥厚,呈暗紅色或淡紅色。舌質(zhì)紫暗或舌邊有瘀點,脈沉澀。
除以上三型辨證外,尚有陽虛型、氣虛型等辨證分型,但因臨床報道甚少,并缺少臨床病例療效統(tǒng)計,故未予收人
分類治療
(1)陰虛火旺
治法:養(yǎng)陰生津利咽。
處方:沙參10克,麥冬12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貝母9克,白芍10克,薄荷6克,綠萼梅6克,甘草6克。
加減:咽干甚者加石斛、百合;腰膝酸軟,虛煩失眠,加益智仁、狗脊、五味子、淮小麥;口因后壁有粘稠分泌物附著加天花粉、蘆根、杞子;咳嗽加前胡、枇杷葉、杏仁、玄參;大便干結(jié)加麻仁、全瓜蔞、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百合固金湯、養(yǎng)陰清肺湯、知柏地黃湯、一貫煎。
(2)肝邪痰阻
治法:疏肝理氣化痰。
處方:柴胡9克,枳殼9克,甘松9克,綠萼梅6克,白芍9克,薄荷6克,桔梗4.5克,射干4.5克,甘草6克。
加減:咳嗽痰多加紫菀、浙貝、瓜蔞皮;脅肋疼痛加當(dāng)歸、桃仁、丹參、郁金;咽部充血脹痛甚加赤芍、牛膝;曖氣干嘔加旋復(fù)花、代赭石、神曲、雞內(nèi)金。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四逆散、半夏厚樸湯。
(3)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利咽。
處方:當(dāng)歸12克,生地12克,桃仁15克,穿山甲9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僵蠶9克,川芎10克,桔梗6克,柴胡6克。
加減:頭暈頭痛加石決明、珍珠母;咽喉灼痛加銀花、玄參;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全瓜蔞;咽壁暗紅,側(cè)束肥厚,加三棱、莪術(shù);咽干渴加茅根、蘆根、玄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