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眼科 高玲 姜德詠 劉湘平 唐朝珍 唐羅生
來源:中華眼底病雜志2003年3 月第19 卷第2 期
脈絡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 遺傳性發(fā)病罕見。我們曾遇到姐妹2例患者,現報告如下。
例1
女,57歲。因左眼視力下降伴上方遮擋感3個月, 于2001年8月入院。曾因“甲狀腺腺瘤(左側)”行“左側甲狀腺切除術”。全身檢查:甲狀腺Ⅱ度腫大, 未聞及血管雜音。眼科檢查: 視力: 右眼1.0,J1,左眼0.1,J4。左眼虹膜后有一棕黑色腫塊遮擋瞳孔下1/3區(qū)域,位于顳下方視網膜血管下,呈球型實質性隆起,向玻璃體腔內突出。周圍視網膜呈球型脫離,其下可見清亮液體。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顯示: 左眼腫塊呈“A” 位聚焦,早期呈弱熒光,后期逐漸呈現斑駁狀強熒光。右眼正常。B型超聲檢查:左眼下方周邊眼底可見一寬基底實質性占位病變,呈半球形,約15mm×9mm大小,內回聲欠均勻,可見“挖空現象”,未見明顯“脈絡膜凹征”,周圍眼底高回聲膜性隆起。甲狀腺右側葉內等回聲結節(jié),考慮腺瘤可能性大,左側葉手術后聲像。身體其它部位檢查、B型超聲檢查和胸片檢查未見異常。擬診:①左眼眼球內占位性病變性質待查, 脈絡膜黑色素瘤? ②左眼滲出性視網膜脫離;③右側甲狀腺腫瘤;④左側甲狀腺切除術后。于2001年8月21日局部麻醉下行左眼球摘除術。摘除眼球病理檢查診斷: 左眼球脈絡膜黑色素瘤(上皮樣細胞型)(圖1,2)。手術后安裝義眼,3周后再入腫瘤科實施氮烯咪胺2周期療法(每周期2周)治療后出院。手術后1 年復查未發(fā)現復發(fā)征象。
圖1 例1組織病理學光鏡像。腫瘤細胞呈彌散分布, 呈上皮樣型, 散布少量色素。胞核大, 有明顯異形性, 核膜粗糙, 核質呈泡狀, 核分裂較少 HE×400
圖2a 例2組織病理學光鏡像,腫瘤細胞呈立方狀, 胞漿大量色素顆?!?span lang="EN-US">HE×400
圖2b 例2組織病理學光鏡像, 部分睫狀體受累HE×100
圖2c 例2組織病理學光鏡像,鞏膜血管間隙有腫瘤細胞浸潤 HE×400
例2
例1 患者之妹,因左眼視力下降伴眼脹2年,于同年9月就診。全身檢查未見異常。眼部檢查:視力:右眼0.6,左眼無光感。Goldmann 眼壓計檢查:右眼眼壓16mm Hg(1mm Hg = 0.133 kPa),左眼40mm Hg。左眼睫狀充血,眼底顳下方可見一球形棕黑色實質性隆起,周圍視網膜呈球形脫離,遮蓋視盤,右眼未見異常。B 型超聲檢查: 左眼球內實質性占位性病變,約17mm×14mm大小,內回聲欠均勻,可見脈絡膜凹,未見明顯“挖空現象”。病變基底位于顳側, 顳側眼底光帶似有腫瘤組織浸潤并穿破。眼眶CT平掃增強:左眼內可見一蘑菇狀致密腫塊影,充滿眼球內,腫塊向前壓迫晶狀體,增強掃描呈均勻強化,雙側上頜竇可見軟組織影,余眼眶及鼻竇、乳突未見異常。擬診:①左眼眼球內占位性病變性質待查, 脈絡膜黑色素瘤?②左眼滲出性視網膜脫離;③左眼繼發(fā)性青光眼。于2001 年9月27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左眼球摘除術。摘除眼球病理檢查診斷:①左眼脈絡膜黑色素瘤(上皮樣細胞型);②滲出性視網膜脫離。
討論
脈絡膜黑色素瘤的發(fā)病率有著明顯的地域和種族差別: 北美最常見,年發(fā)病率為6人/百萬[1] ,歐洲次之,亞洲少見,非洲最少。在美國多中心研究組的報道中,亞裔或太平洋島居民僅占3‰(3/7928例)[2] 絕大多數脈絡膜黑色素瘤患者為散發(fā)病例,極少數病例有家族史,占0.6%~1.0%[3,4] 自1892 年Silcock報道了首例脈絡膜黑色素瘤家系后,美洲和歐洲相繼報道了五十多個家系[3,4],亞洲未見相關報道。其中31個家系經查證為白人,其余20多個家系的資料雖無從考證,但根據亞裔患者的構成比(3‰)推算為亞裔的可能性極小。在國內尚未見脈絡膜黑色素瘤家系的報道,查閱PubMed 也未見亞裔脈絡膜黑色素瘤家系的報道。我們報道的二例患者系同胞姐妹, 與遺傳性脈絡膜黑色素瘤主要累及一級親屬(63%) 的報道相吻合,可能與發(fā)生腫瘤的遺傳傾向有關。遺傳性脈絡膜黑色素瘤患者常合并其它腫瘤,如皮膚惡性黑色素瘤、脈絡膜痣、甲狀腺癌等[3];合并內分泌疾病的發(fā)生率較正常人群高,其發(fā)病可能與內分泌有關[5]。例1脈絡膜黑色素瘤與甲狀腺腫瘤并存, 是偶然巧合或是與內分泌有關目前尚不能確定,但至少為今后的觀察提供了線索。與例1患者相比, 例2患者部分睫狀體受累和鞏膜血管間隙的腫瘤細胞浸潤,提示預后較差。脈絡膜黑色素瘤家系盡管罕見,但提醒我們注意有無家族史,密切觀察可疑親屬,以期做到早期治療,因為脈絡膜黑色素瘤患者的預后與腫瘤的直徑大小密切相關[4] 。
參考文獻
1 Egan KM, Seddon JM, Glynn R, et al. Epidemiologic aspects of uveal melanoma. Surv Ophthalmol, 1988, 32:239-251.
2 Diener-West M, Earle JD, Fine SL, et al. The Collaborative Ocular Melanoma Study Group. The COMS randomized trial of iodine 125 brachytherapy for choroidal melanoma Ⅱ: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enrolled and not enrolled. COM S Report No. 17. Arch Ophthalmol,2001,119: 951-961.
3 Singh AD, S hields CL, Potter PD, et al. Familial uveal melanoma: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56 patients. Arch Ophthalmol, 1996, 114: 392-395.
4 Diener-West M, E arl e JD, Fine SL , et al . The Collaborative Ocular Melanoma Study Group. The COMS randomized trial of iodine 125 brachytherapy for choroidal melanoma III: initial mortality findings. COMS Report No. 18. Arch Ophthalmol , 2001, 119: 969-982.
|